先把话挑明:在家练=小空间 + 高频次 + 可持续。原则是每周 3–4 次力量 + 1–2 次有氧 + 日常多动(6000–10000 步),每次20–40 分钟就够。
清出 2×2 米地面(地垫/瑜伽垫);
写下目标:减脂 / 塑形增肌 / 体能提升(选 1–2 个);
自评强度刻度 RPE(1–10 分):练到RPE 7–8,有挑战但能保持动作质量。
关节环绕(颈/肩/髋/膝/踝)各 10 次
动态激活:猫牛式 6 次 → 髋屈伸/摆腿各 10 次 → 开合跳或低冲击踏步 60 秒
推(胸/肩/三头):跪姿/斜板俯卧撑、靠墙/门框推
拉(背/二头):弹力带划船、毛巾划船、门框下拉
蹲(股四头/臀):徒手深蹲、箱式深蹲、分腿蹲
髋铰链(后链):臀桥/单腿臀桥、罗马尼亚硬拉(装水壶/哑铃)
核心:死虫、平板支撑、侧支撑、仰卧交替触膝
携行/反旋转:农夫走(提两袋水)、帕洛夫抗旋(弹力带)
动作标准>次数:全程、稳定、可控是第一位。
箱式深蹲 12–15
斜板俯卧撑 8–12
臀桥 12–15
死虫(每侧)10
低冲击开合步 40 秒
轮间休息60–90 秒
上半身:弹力带划船 10–12 + 俯卧撑 8–12 + 侧支撑 30 秒
下半身:杯式深蹲 10–12 + 罗马尼亚硬拉 10–12 + 弓步(每侧)10
组间休息60–90 秒
EMOM:每分钟开始做定量动作,余下时间休息
1 分钟:俯卧撑 8–12
2 分钟:杯式深蹲 10–12
3 分钟:哑铃划船(每侧)8–10
4 分钟:平板支撑 30–40 秒
循环 5 轮
收操(3–5 分钟):腘绳肌/髋屈肌/胸大肌/背阔肌静态拉伸各 20–30 秒
周一力量 A
周二低冲击有氧 25–35 分(快走/踏步/室内骑行)
周三休息或 10 分钟拉伸
周四力量 B
周五低冲击有氧 20–30 分 + 核心 10 分
周六力量 A 或 C(看状态)
周日休息/散步
进阶规则(任选其一):
同动作两次训练都能“上限次数 + 动作标准”,下次加 2–5% 重或多 1–2 次;
或把休息缩短 10–15 秒;
或把节奏放慢(下放 3 秒)。
六、不同人群的小改动
膝不适:深蹲改箱式深蹲/靠墙坐,跳跃换成踏步;多做臀桥/髋铰链。
肩颈紧/久坐党:俯卧撑量减半 + 加面拉(弹力带)与 Y-T-W 激活。
体重较大:选择低冲击有氧(原地走、椭圆/骑行),强度上到 RPE 6–7。
产后/慢病/伤病期:先问医生/康复师,循序加量。
七、在家“有氧不扰民”清单(任选 1–2 个)
原地快走/高抬腿(低冲击版)
室内踏步 20–30 分
弹力带 Shadow Boxing 3×3 分钟
室内骑行/划船机(有器械则加分)
八、吃与睡(决定恢复与效果)
蛋白:1.2–1.6 g/kg/日,三餐分配(鸡蛋/奶/豆/鱼禽肉)。
补水:训练前后各 300–500 ml;出汗多补电解质。
睡眠:≥7 小时;训练日晚间轻碳水 + 蛋白有助恢复。
九、打卡与评估(每周 1 次)
记录:体围(腰/臀/大腿)、动作负重/次数、主观疲劳(RPE)。
目标:8–12 周内把主力动作提升 10–20% 负重或次数;体围更参考于体重。
十、30 秒行动卡(现在就做)
在客厅铺垫子,选A/B/C其中一套作为本周模版;
设定三天训练日(例如一四六),手机闹钟固定;
今天先做5 分钟热身 + A 方案 2 轮 + 拉伸;
备一个弹力带或一对装水壶当哑铃,明天到位;
打开备忘录,建“在家训练打卡”表,按“动作/组数/次数/RPE/备注”记录。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