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研失败那年,是冬天。
复试名单公布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出租屋把手机反复刷了十几次,直到确认自己的名字真的不在上面。
那种感觉,说不上是震惊还是失落,反正就是——所有努力仿佛一下子归零。
我一个人坐在床边,从晚上九点坐到凌晨两点。窗外在下小雨,屋里只有我自己呼吸的声音。
那一刻,我特别想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所以这篇文章不是写给所有人的,只写给正在经历或者刚刚经历考研失败的你。
我想告诉你:我也失败过,但我走过来了。
以下这些话,是我踩过坑、哭过夜、重整人生后的经验,真诚地分享给你。
我当时第一个冲动就是:不能丧,赶紧找工作,赶紧准备二战。
但现在回头看,真没必要急着“假装坚强”。
我那几天,哪都没去,每天醒来就刷微博、看综艺、发呆。
甚至有一天,我连饭都没吃,就在床上躺了12个小时。
你可以说我堕落,但我知道我需要那个时间。
失败之后,我们最怕的,其实不是没有结果,而是自己连喘息的机会都不给自己。
所以,如果你现在特别难受、特别想哭、特别想静静,那就去吧。
人生不是比赛,谁先“走出来”不代表谁更强。
第七天的时候,我拿出一张纸,写了三个问题:
我到底是哪里没准备好?
我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还是只是想“有个台阶”?
如果不考研,我还能干嘛?
我建议你也这么做,别急着去听别人的建议,先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声音。
我最后分析下来是:
专业课准备得不扎实,复试太紧张没答好
我对这个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确实喜欢,但不是非它不可
我其实一直对内容运营、写作感兴趣,只是没认真想过要从那条路走
这三个问题帮我把混乱的心绪,第一次理清楚了。
你可以试着写,不用完美,但一定要诚实。
考研失败后,最容易陷入的一个陷阱是——“从众式决定”。
你会看到:
有人马上报名二战:“我不信我考不上!”
有人开始裸辞找工作:“时间不等人,赶紧挣钱!”
有人甚至突然说:“我要出国!我要转行!”
但你要清楚,别人的选择适不适合你,是两回事。
我当时也考虑过二战,但我知道自己再来一轮,不一定能承受那种孤独和焦虑。
于是我给自己三个月时间试试找工作,如果真的不合适,再决定要不要二战。
这个选择让我压力小了很多,也让我在“行动中”找回了主动权。
所以请你记住:
比起快点决定,更重要的是做出真正属于你的决定。
我当时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教培机构做编辑,薪资不高,平台也一般,但有一个好处:
让我重新感觉自己是个“在路上”的人。
每天坐地铁、写推文、改文案、帮老师整理课件……
虽然不是理想职业,但我很感激那段时间。
它让我重新建立了节奏,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原来还挺喜欢“内容”这个方向。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对的选择”,而是“先选一个方向,然后在路上慢慢调”。
我就是从那份平平无奇的工作里,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职业路径。
现在我已经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做内容策划,写了好几百篇文章,也接了不少自由项目。
而这一切,起点就是那段“考研失败的空档期”。
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第一年考研失败,第二年又失败。
第三年,她找了份老师助教的工作,然后在边工作边考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喜欢儿童心理学。
她没有再考研,而是转身去读了心理咨询师课程,现在做的是校园心理辅导员。
她有次跟我说:
“我很感谢那两次失败,它们逼我想清楚,我到底想过怎样的人生。”
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我们总以为考研是一场“分水岭”:考上了,人生顺利;考不上,前途渺茫。
可其实——
它只是你众多可能路径里的其中一条。失败了,也许你只是该走另一条了。
如果你看到这里,可能你刚刚经历失败,或者正在考虑下一步。
我想跟你说几句很真诚的话:
没有人天生能承受“努力白费”的打击,难过是正常的
你不是“没用”,你只是暂时没找到那个属于你的舞台
你可以复习、可以工作、可以休息,但请不要放弃相信自己
最后送你一句我当年写在日记里的话:
“我还年轻,还能失败好多次,也还能重新开始好多次。”
愿你带着遗憾继续前行,也愿你几年后回头看时,能微笑着说一句:
“幸好那年我没放弃。”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