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小时候,是典型的“沉默型宝宝”。
不会像别的小孩那样抢着表达,也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哪怕是去公园,他都是默默一个人玩沙子,从来不喊“妈妈你看”。
他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当时我其实挺担心的,尤其是听身边人说:“你家孩子是不是内向啊?是不是语言发育慢?”这类话,真的听多了会焦虑。
那时候我做了很多功课,也尝试了很多育儿方法,现在他6岁了,成了我们小区出了名的“会说话小孩”——不是油嘴滑舌,是表达有条理、情绪明确、敢说也会听。
所以今天这篇,我想把这几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分享给你。希望你家孩子,也能在“表达力”这件事上,越走越稳。
先别急着打标签,说什么“性格内向”“天生不爱说”。
表达能力,是可以训练的能力。
根据儿童语言发育的规律,孩子在2岁左右进入“语言爆发期”,但每个孩子的节奏不同,有早有晚。
但我们要注意这几个关键点:
明明想说什么,却只用手指,或者“啊啊啊”表达
词汇量少,总是重复同样的句子
情绪来了就哭,不说原因、不表达需求
面对陌生人,不敢开口说话
会说话,但说话乱、逻辑混乱、不连贯
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现过这些情况,不代表他有问题,而是我们可以开始更系统地培养表达能力了。
真正强的表达力,其实包括这几个维度:
维度 | 说明 | 举例 |
---|---|---|
语言表达 | 会组织词句,表达完整意思 | “我肚子疼,想休息一下” |
情绪表达 | 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 “我今天有点生气,因为你没陪我玩” |
逻辑表达 | 能有前因后果地描述一件事 | “今天上学路上下雨,所以我迟到了” |
场景适应 | 在不同环境下知道怎么说话 | 跟老师用礼貌语气,跟朋友说得轻松 |
这四个,是我日常训练我儿子的重点。
接下来讲讲怎么一步步实现的。
这些方法,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也适合语言表达偏弱的小朋友,尤其是那种“脑子里有想法但嘴上说不清楚”的类型。
怎么玩:
我每天晚饭后,跟他玩“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话游戏。
比如我说:“今天我看到一只蓝色的鸟……”
他接:“它飞到了树上,还在唱歌。”
我再接:“它唱的是什么歌呢?”
他再编:“是小星星!它会唱呢!”
重点:
不是编故事的能力,而是“敢说+接得上+词汇丰富”。
这个小游戏我们坚持了半年,他现在编故事的能力惊人。
孩子很多时候说不出“我难过”“我紧张”,只是因为他不知道那些词。
怎么练:
我做了一个“情绪词卡”小游戏,比如:
开心/生气/紧张/害怕/嫉妒/惊讶/委屈……
每次他有情绪时,我不会问“你怎么啦”,而是指着卡片问:
“你现在像哪张卡片?”
他慢慢会说出:“我不是难过,我是委屈,因为小朋友抢我玩具。”
表达能力的核心,是能精确地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
每晚讲绘本,我都让他讲“今天听了什么”。
最开始他只会说:“小兔子找妈妈。”
后来慢慢能讲出:“小兔子走到森林里,看到一个像妈妈的影子,结果是熊。”
再后来能说:“他先走到了河边,然后穿过草地,最后找到妈妈了。”
复述就是一种天然的逻辑训练。
不要总问孩子“你对不对”“是不是好孩子”。
多问:
“你觉得他为什么哭了?”
“如果你是那只小狗,你会怎么办?”
“我们明天出去玩,要准备什么?”
思考+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表达力训练的高级版。
这点最难,但也最重要。
孩子说话时,如果你老是纠正,比如他说“我想拿那个东东”,你立刻说“是‘积木’,不是‘东东’”,他会越来越怕说话。
正确做法是:等他说完,再复述一遍正确说法。
他说:“我想吃那个软软的。”
你回应:“你是说香蕉吗?香蕉软软的,好吃。”
孩子会在无压环境中自然进步。
有表达障碍的孩子,90%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说”。
所以家庭氛围非常重要:
少打断,多倾听
不急着评价,不抢着回答
给孩子说话的“空间感”
我们家餐桌上最常听到的,不是大人讲话,而是孩子说:“我来讲一个今天学校发生的事!”
那种被重视的感觉,会慢慢变成他内心的自信。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未来进入社会,说得清楚、说得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底层能力之一。
表达好的人,不是因为聪明,而是从小就被鼓励、被引导、被倾听。
我们做父母,不需要“逼他说”,而是“让他说、敢说、愿意说”。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哪怕你家孩子现在不爱说话,也别担心,从今天起,陪他练起来,他会一点点变化给你看。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