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写不下去了……”
“你刚写两行啊!”
“可是我脑子里一直想小猪佩奇……”
这是我家六岁儿子的日常。每次写作业、阅读、拼图,一坐下不到五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玩笔头、摸书角、盯天花板。
我一开始以为是他贪玩,但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专注力真的不足。
你可能也一样:
孩子写作业要人盯着
看书翻两页就要换玩具
上课注意力老是飘,老师反馈“不专心”
专注力,是决定孩子未来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乃至性格发展、情绪稳定的关键能力。
这一年多来,我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也踩过不少坑。
今天我想不谈大道理,就说点我亲身经历过、真的有效的方法。
起初,我会说:“你必须专心写完,不许动来动去。”
但结果就是——孩子更烦躁、更抗拒。
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建立起“长时间聚焦”的能力,硬逼反而制造焦虑。
有时候我觉得他坐不住,就让他玩会儿iPad“放松”。
结果是:
一旦习惯那种“快节奏+高刺激”的内容,他就更没耐心处理“慢任务”——比如读书、写字、拼图。
比如我会一边说:“你把作业写完,把书包收好,待会再把书房整理下。”
对大人是小事,对孩子就是“脑子卡死”。
先说个好消息:
孩子的专注力并不是“天生固定”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能力。
一般参考值是:
3~4岁:10分钟左右
56岁:1520分钟
小学中段:30分钟以上
我家孩子6岁出头,刚开始训练的时候,能专注6分钟我就谢天谢地。
但现在能坚持写作业20分钟,看绘本半小时,还能拼一整块地图拼图。
我们家的第一步,是设定:
“每天只训练一项任务的专注力,比如——拼图。”
不要贪心,不要一次做很多。
就像健身一样,专注力也是“肌肉”,要一点点锻炼。
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
“你能不能坚持拼图10分钟,妈妈用小闹钟计时,拼完了就贴一个小星星。”
孩子看着时间一点点走完,有一种“我完成了一次任务”的满足感。
然后逐渐从10分钟→12分钟→15分钟。
这比你说“你怎么又不专心了!”要有效一百倍。
比如我们每天晚饭后,都会有一个“专注训练时间”。
场景也一样:
在客厅小桌子上
桌面干净,只放一个玩具或绘本
有时候我会点一支淡淡香薰,营造安静气氛
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就是我专心做一件事的时间。”
我发现,孩子最容易专注的时刻,不是你盯着他,而是你也坐在那里,做自己的事情。
我一边看书或写字,他一边拼图或画画。
孩子会下意识模仿你的状态,他是“感受到”安静的。
这比你在旁边刷手机、喊他专注,要有效得多。
每次孩子坚持下来,我都会说:
“你刚刚坚持了整整10分钟,太棒了!”
“你是不是发现,认真做完一件事挺有成就感的?”
不是表扬“你真聪明”,而是表扬“你努力完成了”。
这种鼓励,会让他对“坚持做完”这件事更有自信和满足。
我曾经也很焦虑:
别人家孩子能专注读书40分钟,我家才5分钟
老师说“上课爱讲话”,我就担心是不是多动
但我慢慢发现:
每个孩子发育节奏不同
越焦虑、越催促,孩子越容易产生“反抗感”
越鼓励、越给予空间,他越愿意坚持
所以我现在不再“揪着不放”,而是“陪着引导”。
孩子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
你说“专注”,但你在旁边玩手机——他怎么学?
“你怎么又分神了?”“不写完不许吃饭!”
这种方法只会让孩子把专注和“恐惧”联系在一起,产生逆反。
孩子不是机器,他今天能专注10分钟,明天5分钟也正常。
专注力就像弹簧,有时紧,有时松。
你的目标是:让他的平均水平一点点提高。
我不是什么育儿专家,我只是一个普通妈妈。
我也曾怀疑:是不是我没教好?是不是他不够聪明?
但这一年,我陪他一起练“专注力”这件小事,看着他从“坐不住3分钟”,变成能拼一套80块地图拼图,我真的感动。
所以我想说给你听:
孩子的专注力,就藏在那些你每天坚持陪他练的10分钟里。
不焦虑,不催促,慢慢来,每天一点点,就是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