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带儿子去图书馆,他看到别的小朋友捧着绘本看得津津有味,而他坐不住三分钟就想跑。
回来路上,他问我:“妈妈,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看书?”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不是讨厌书,而是不知道“读书能带来什么好”。
我们总希望孩子多读书、多学习,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阅读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从小培养的“心理连接”。
今天我想分享我陪儿子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不是多么系统的理论,但都是我们家真的试过、有效的小办法。
很多家长(我自己也一样)希望孩子坐下看书后:
看得津津有味
看完能复述内容
最好还能主动去查生词、写读后感
但说真的,这和你让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去跑马拉松一样。
阅读是从兴趣到习惯的过程,中间需要时间。
有段时间我老是说:
“你看这本书讲了要守规矩!”
“你要向故事里的小朋友学习哦!”
结果孩子一看我递书来就翻白眼:“是不是又要说教了?”
后来我彻底改变方向——先让他觉得“看书是件有趣的事”就够了。
我们小时候习惯“文字类读物+安静坐读”,但现在的孩子在多媒体环境中长大:
更喜欢图像+声音+互动感
更容易被“轻松+趣味”内容吸引
你非要他一口气读完《十万个为什么》,他当然跑掉。
我买了大量图画丰富的绘本,内容轻松幽默,比如: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我爸爸》系列
《不一样的卡梅拉》
一开始我们不强求他读字,就“看图讲故事”。
他翻到一页就开始笑:“这个鳄鱼张大嘴巴好像在唱歌!”
重点是让孩子把“书”跟“快乐的时刻”联系起来。
我们在阳台一角铺了个软垫、放了个小灯、小书柜。
我告诉他:“这是你的秘密基地,只有你能决定在这里看哪本书。”
孩子对“属于自己的空间”会有特别的归属感。
慢慢地,他吃完饭就会自己钻进去拿本书翻翻。
读一本书,他可能:
中间问很多问题
跳页看、有时只翻几页
看完完全讲不出内容
我一开始会纠结:“你到底看没看懂?”
但后来我明白——他不是考试,而是在建立“阅读习惯”。
“只要他每天愿意翻开书页,这就是成长。”
有段时间我不再一直监督他,而是拿着一本书坐在他旁边看。
他偷偷看我几眼,然后自己也安静下来了。
我发现他不是不愿意看书,而是希望“有人一起”。
你别小看这个陪伴,孩子会模仿你的状态,而不是听你说什么。
我们把阅读变成了“互动游戏”,而不是单向任务。
第一次,他看图猜情节
第二次,我完整讲一遍
第三次,让他讲给我听(哪怕乱讲)
这样他不觉得“看书是任务”,而是“我们在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故事”。
看完《小熊不刷牙》,他就扮演小熊,我演妈妈。
有时候还会画“故事新结局”——完全不照书来的那种。
这比写“读书笔记”有效一百倍,他记得内容,还愿意复盘。
带他去书店或线上选购时,我说:
“这个月你可以选一本你最想看的书。”
他选了“恐龙大全”——我心里翻白眼,但还是买了。
结果他翻了一个月,每页都念念有词,还讲给我听“副栉龙是吃植物的!”
你不给他选择权,他怎么会喜欢?
我现在固定每天晚上临睡前15分钟,关灯前一起看书。
这个仪式感,不会被打断,也不需提醒。
有时候孩子就是不想看,那就休息,不强求。
你今天懒得运动还找借口呢,孩子不想看书也很正常。
关键是整体节奏,不是“每天都要完美”。
孩子读完书我会说:
“你今天很专注地看完了这本书!”
“你讲故事越来越生动了!”
而不是说“你好棒你好聪明”,那是空洞的夸奖。
阅读,不是为了提高成绩,不是为了比谁家孩子懂得多。
它是一个孩子自己和世界之间,慢慢建立起来的联系。
它会长出好奇、想象、共情,也会长出一种安静的内在力量。
如果你愿意每天陪他翻开书页15分钟,日子一长,你会发现:
他会开始愿意一个人静静坐着
他会自己说:“我觉得故事里这个人做得不太对”
他会突然问你:“妈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你会明白:
他开始阅读,也开始成长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