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晚上十一点准备睡觉,刷了两条短视频、看了几页小说、听了几首歌……
一抬头,凌晨两点了,心跳开始加快,大脑反而越来越清醒。
“又失眠了。”
我曾连续几个月陷入这种“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焦虑→更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那段时间我试过各种办法,从泡脚到听助眠音乐,从白噪音到热牛奶,效果都不稳定。
后来我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轻度失眠人群”的自救方法,分享给你。
它们不是理论,而是我一个个晚上测试出来的亲身体验。
这句可能扎心,但很真实。
我以前总说“我失眠”,但后来发现我其实是:
睡前习惯性玩手机,拖到凌晨
脑子一沾床就胡思乱想,但不去管它
白天没晒太阳、不运动,身体根本不困
真正的“失眠”,不是不想睡,而是“想睡睡不着”
如果你是那种“熬夜后又懊悔”的人,你很可能不是生理性失眠,而是习惯性拖延+精神过度兴奋。
想解决问题,第一步是承认:你可能没那么困,只是不想面对明天。
以前我总是在关灯的一瞬间才意识到“我该睡了”,但身体根本没准备好。
后来我设置了一个“入睡前仪式”:
睡前90分钟,调暗房间灯光(黄光、壁灯,不用顶灯)
戴上蓝光阻断眼镜,减少手机刺激
用“4-7-8呼吸法”放松神经系统:
吸气4秒 → 憋气7秒 → 呼气8秒,连续做4组
它真的能让身体慢下来,不骗你,我靠它睡着了很多次
关键是:你要让身体先入睡,再让大脑跟上。
我以前会:
在床上刷手机
在床上看剧
在床上思考人生
结果——我大脑一躺床就活跃:
“嘿,终于可以想想明天要不要裸辞了!”
我强迫自己改掉这个习惯:
“只允许自己在床上睡觉,不允许干别的。”
甚至——
想刷手机?去沙发刷
想写日记?去书桌写
一上床,就是睡觉
建立这种“躺下=关闭”的仪式感,大脑会慢慢形成反射通道。
这条对我影响最大。
以前我会硬躺两小时,结果更焦虑:“完了,又要熬夜了。”
后来我学会:
躺了20分钟还没睡意,就起来,做一些“安静但无聊的事”。
比如:
摆弄收纳盒、分类抽屉
手洗袜子
翻旧书
写点手账(不是手机打字)
重点是:不要看手机!不要接触光!
大概十几分钟后,我会感觉“有点倦了”,这时候再回床上,很容易入睡。
这听起来很反人类,但确实有用。
我以前“晚睡→晚起→日夜颠倒→更晚睡”,循环崩溃
后来我逼自己早上每天7:30起床,哪怕睡得很少
结果第3天开始,我晚上9点多就自然困了
因为身体在补偿,生物钟重新建立
坚持一周,我居然每天能10分钟内入睡,我自己都惊呆了
我大脑最怕“安静”,因为一安静就胡思乱想。
但我又不想用白噪音APP依赖成瘾,于是试过几个替代方案:
听播客,但调成“1.25倍速+低音量”,选择没有剧情的访谈类
放环境音,比如“下雨声+打字声”,YouTube或B站都有
听熟悉的老歌单,但只听副歌,提前设置“15分钟自动暂停”
重点是:
你不是靠它入睡,而是让脑子“别胡想”,自然困意上来时再关掉
这招特别适合“越想睡越想事”的脑过载型选手。
我曾经以为自己身体出问题了,还去医院查了褪黑素分泌和甲状腺
结果医生说:“你不是病,是压力太大+作息混乱。”
很多人所谓的“睡不着”,其实是这几种原因:
工作压力太大,脑子停不下来
白天没活动,晚上不困
习惯刷手机刺激多,神经难以关闭
情绪压抑,晚上“情绪补偿”爆发
你不是不能睡,而是没准备好入睡
你不能指望“上一秒还在加速,下一秒就能刹车”,你需要一个“缓冲区”。
📌 睡前2小时:不吃重口、不喝咖啡
📌 睡前1小时:调灯光,关电脑,戴蓝光眼镜
📌 睡前30分钟:做10分钟呼吸冥想or泡脚
📌 上床:只做一件事→睡觉
📌 睡不着:起身做低刺激事,10分钟内回来重试
我不是天天睡得香,但从一个“每天熬夜焦虑”的人,变成了“能在30分钟内入睡、早上有精神”的人
你问我:晚上睡不着怎么快速入睡?
我不是医生,但我曾经也是那个凌晨两点看着天花板出神的人。
我知道那种“想睡却睡不着”“一闭眼就开始胡思乱想”“越躺越烦躁”的感觉有多可怕。
但请你相信:
改变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一点点“调整+尊重自己”的过程。
你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太久没听身体说话了。
今晚开始,哪怕只试一件事,也比继续内耗好。
祝你早点睡好,早点恢复那个“早晨醒来能开心一点”的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