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我考了527分,比一本线差了20来分。
我爸拿着志愿表沉默了很久,最后问我:“你想复读吗?”
我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回房间打开了电脑,悄悄搜了几个词:
“复读一年真的有用吗?”
“复读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复读失败,会不会更绝望?”
这些问题,你现在可能也在想。
我复读过,也亲眼见过别人放弃、逆袭、再失败。我现在不站在成绩讲这些,而是站在一个真实经历者的角度告诉你:复读值不值得,不是别人说的,是你自己选择的。
很多人以为复读一年=多考20分=上更好的学校=未来更好。
但你要明白,高考不是一个只看努力的战场。
我班里有个男生,复读一年,最后高考成绩只比前一年高了5分。不是他不努力,而是那一年他失眠、焦虑、父母天天吵架,最后考试那天还胃痉挛。
你必须搞清楚,自己是真的因为实力没发挥出来,还是只是因为一时不甘心。
我的基础是否真的还有提升空间?
我的抗压能力能否支撑再来一年?
我有没有明确目标,而不是只是“再试试看”?
如果三题中你有两个以上不能坚定回答“能”,那复读对你来说,很可能是情绪性决策。
很多人以为:我只要多努力一年,就一定能更好。
但请听我说,复读不是“重来”,而是“加倍”。
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才睡,连午休都是趴在桌上10分钟
每天周测、月考,考得不好老师直接在全班点名
有时候晚上梦到自己在考试,醒来还心跳加速
最可怕的是,你明知道这不是第一次机会,却仍旧害怕失败
我记得有一周,我模拟考连着几科滑坡,班主任当着全班说我“不稳定”。那天我去厕所洗脸,看到镜子里眼圈发黑,眼神木讷,差点没认出自己。
复读一年,不是简单地多念书,而是一场跟自己死磕到底的战斗。
我有个同桌,第一年考了490分,第二年考了607分,直接从一个二本冲进了985。
他不是天赋型选手,就是那种“死磕型”——
所有错题整理成A4纸厚厚一沓
每天背诵英语作文到晚自习结束
生病了也不请假,戴着口罩坐在教室后排做题
我有时候问他:“你不怕万一又失败怎么办?”
他说:“怕,但如果现在放弃,我以后连输的资格都没有。”
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怕失败可以,但别因此放弃成功的机会。
我们复读班有60多人,最后真正“跳档成功”的大概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有的人确实提升了几十上百分,但也有很多人,第二年成绩跟第一年几乎一样,甚至更差。
原因不是不努力,而是:
有人心理崩了,考前一周失眠、拉肚子
有人模拟考太顺,真正考试放松了警惕
有人家庭压力太大,天天跟父母吵架
你要明白,复读这一年,影响结果的不只是努力,还有:心态、环境、健康、运气。
这不是恐吓,而是让你做好准备再决定是不是复读。
基础较好,失误型考生(如发挥失常、志愿填报失败)
有明确目标(如非某校不读)且能自律
家庭能支持,有稳定学习环境
第一年成绩已接近稳定区间,提升空间有限
情绪容易崩溃,抗压能力较差
家庭压力大,父母期望值过高,可能引发矛盾
想靠“赌一把”的心态翻身
是知识没掌握?心态不好?答题技巧差?
别再重复老路。
教学节奏、老师风格非常关键。
我那年换了一个更适合我的语文老师,作文直接从40飙到50多。
比如高三前3个月专攻数学和英语,后期再冲刺语文与理综。
我后来每天坚持跑步20分钟,哪怕题做不完,也要睡满7小时。
这不是拖延,而是保障状态。
是的。我第二年考了586分,被一所211录取,专业是新闻传播。
不是分数特别亮眼,但对我来说,那是我用365天拼来的尊严和重新开始的权利。
那一刻我知道,不是所有坚持都有结果,但那次,我赢了。
你问我:复读一年到底值不值得?
我想说:值不值得,得看你想换来什么。
如果你只想证明自己,怕不甘心,那你要考虑的是心理代价
如果你有清晰目标、对自己有信心、做好了最坏打算,那就去复读,不后悔
复读不是退路,而是第二次出发。
但请你记得:别轻易说“试试看”,要说就说“拼一把”。
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这一年,是浪费,还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