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想谈恋爱,我只是谈不起。”
这句话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曾几何时,恋爱是生活的甜蜜调剂,是青春的理所当然。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恋爱空窗”,甚至主动“避爱”。
为什么?爱情变得越来越“贵”了。
我们先不谈送花吃饭、节假日礼物这些具体支出,就单说“恋爱”这件事本身,需要投入的就不只是金钱。
情绪支出:随时回应、随时解释、随时担心TA是不是误会了你。
时间支出:下班还要聊天、周末要见面、节假日要安排活动。
精力支出:吵架、冷战、道歉、和好,每一次都像在打一场仗。
现实就是,现代人的恋爱,不再是两情相悦那么简单,而是要在压力山大的生活中,硬挤出空间去维持它。
豆瓣有个热门小组,叫“恋爱要干嘛用的”,里头有个高赞帖:
“谈恋爱要花时间、花钱、花心思,最后还可能分手。那我不如打游戏、吃火锅、睡个好觉。”
你也许觉得这种说法很冷漠,但它反映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核心逻辑转变:爱情已经不再“必要”。
过去,爱情是刚需;现在,它成了“可有可无”。
不是我们不想爱,而是现实让“爱”变得越来越奢侈。
很多人谈过这样的恋爱:
要时时回消息,不然就是“冷暴力”;
要记住每一个纪念日,不然就是“不走心”;
要对方无时无刻都“懂你”,还要“懂事”。
一段关系里,变得越来越像“绩效考核”:你今天有没有表现好?你有没有及时补救错误?
有人说:“我单身是自由恋爱的胜利,不是没人要。”
不是不配拥有爱情,而是不想被爱情操控。
20年前的恋爱方式:
偷偷传纸条、一起买可乐、一条短信能开心一整天。
现在的恋爱方式:
互相加微信——互相查背景——权衡条件——试探态度——默认关系。
谈个恋爱好像变成了“走流程”。
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大家对恋爱的“预期”越来越高,对现实中的恋人越来越不满意。
就像一个朋友说的:
“我没有遇到不好的人,只是我脑子里那个人太完美。”
这几年,大家最常提到一个词叫“情绪价值”。
一个人对你好不好,不是看他送你多少东西,而是他能不能在你难过时懂你、在你崩溃时接住你。
可惜的是,现代社会培养的是理性思维、效率至上,太多人不懂怎么给别人情绪价值。
也因此,真正能让人觉得舒服、安心的关系,越来越稀缺。
今年刚毕业的晓彤说:
“我不是不想谈恋爱,我是连吃饭都在精打细算,哪还有余力去经营感情?”
房租上涨、工作焦虑、家庭期望、健康问题……每一样都在把人“往前推”。
而恋爱是需要“停下来”的。
可我们根本停不下来。
有些人不是不想恋爱,而是怕:
怕被骗;
怕感情无疾而终;
怕投入后换来的是失望;
怕感情变成新的负担。
经历多了,人会开始变得谨慎,不轻易打开自己。
有个网友说得好:
“我不是不相信爱情,我是不相信自己还能撑起一段感情了。”
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向往。
我们只是想要一段可以坦然做自己的关系,一个不需要讨好、不需要解释的人。
哪怕一句简单的:“你累了吧,今天早点休息。”
那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胜过任何浪漫。
所以别说年轻人冷漠,也别说“现在的孩子不懂爱”。
他们只是太清醒,也太疲惫。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