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24小时降雨量达到250毫米以上——当特大暴雨突然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2025年主汛期,全国共出现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特大暴雨过程达6次,创下近十年新高。据应急管理部数据,特大暴雨已造成全国超过5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8亿元。
面对越来越频繁的特大暴雨天气,掌握科学的防范知识和自救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为您提供2025年最新、最全面的特大暴雨应对指南。
特大暴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达到250毫米以上的暴雨事件。这种级别的降雨往往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2025年的特大暴雨呈现出新的特点:强度更大、范围更集中、持续时间更长。许多地区的最大小时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给防灾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特大暴雨的主要危害包括: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导致山洪暴发、诱发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基础设施损坏等。
值得注意的是,特大暴雨往往伴随着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形成复合型灾害,进一步增加了危害程度。
关注气象部门预警。当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意味着很可能出现特大暴雨。这时必须高度警惕,做好各项防范准备。
留意实时雨情。通过气象APP、官方网站等渠道关注实时降雨数据,特别要注意小时雨量是否超过50毫米。
观察环境迹象。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风力突然增大,都是特大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
注意官方通知。政府及相关部门会通过应急广播、电视字幕、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要求。
检查房屋安全。及时清理屋顶排水沟、下水道,确保排水畅通。检查门窗是否牢固,必要时进行加固。
做好物资储备。准备足够的饮用水、方便食品、常用药品、应急照明等物资,至少满足3天基本生活需求。
防范雷电袭击。特大暴雨往往伴随强雷电,要拔掉电器插头,避免使用固定电话,远离金属管道和门窗。
准备应急工具。备好手电筒、应急灯、充电宝、哨子等求救工具,确保在断电情况下能与外界保持联系。
寻找安全避难场所。立即前往地势较高的坚固建筑物内躲避,避免在低洼地带、地下空间停留。
避开危险区域。远离河道、山坡、桥梁、广告牌等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特别注意避开电力设施。
谨慎涉水行走。水深超过30厘米时不要轻易涉水,必须涉水时要先用木棍试探,避开漩涡和喷泉状水域。
结伴互助同行。尽量不要单独行动,与同伴相互照应,特别要照顾好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者。
避开积水路段。遇到积水路段不要强行通过,水深超过轮胎三分之一时就应绕道行驶。
妥善停放车辆。将车辆停放在地势较高的停车场,千万不要停放在地下车库、低洼地带。
做好应急准备。车内常备安全锤、急救包等应急工具,并学会使用方法,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
保持冷静应对。万一车辆被困水中,要立即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或破窗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老年人要提前转移。帮助老年人提前转移到安全场所,准备好常用药品和特殊食品。
儿童需要专人看护。安排专人照顾儿童,确保不离视线,提前进行安全教育。
残障人士要特殊照顾。制定个性化的转移方案,准备必要的辅助器具和药品。
孕妇需要特别防护。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准备好产检资料和待产用品。
谨慎返回住所。只有在官方确认安全后才能返回,返回途中要继续注意安全。
检查房屋结构。仔细检查房屋是否受损,电路是否安全,燃气管道是否完好。
做好清洁消毒。对被淹房屋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注意饮用水和食品卫生。
关注心理健康。灾害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儿童和老人。
预警精度提升。2025年新建成的超级计算机使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20%,预警时间提前至6小时。
应急响应优化。新修订的《特大暴雨应急响应规程》进一步细化各部门职责,提高响应效率。
补偿标准提高。2025年起,因灾损失补偿标准提高30%,特别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的补偿力度。
科技手段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灾情评估和救援工作,提高救灾精准度。
特大暴雨虽然可怕,但只要掌握科学的防范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记住关键原则:提前预防胜过临时应对,生命安全重于财产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