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是近年来很多人追求健康、环保、减脂时会选择的一种饮食方式。
有些人是为了宗教信仰,有些人为了控制体重,还有些人是看了纪录片,比如《健康的真相》《救命饮食》后被震撼到了,觉得“动物蛋白是万恶之源”。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
长期吃素到底对身体好不好?会不会缺营养?是不是越吃越虚?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结合营养学研究、医生建议和吃素者亲身经历,来全面分析:
👉 吃素会带来哪些身体变化?
👉 哪些人群更适合吃素?
👉 吃素要注意避免哪些误区?
在继续讲影响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你是哪一种“吃素者”。
蛋奶素:不吃肉,但吃鸡蛋和奶制品(最多人选择)
纯素(Vegan):只吃植物性食物,连蛋奶、蜂蜜都不碰
半素食(灵活素食者):平时吃素,但偶尔吃鱼或海鲜
宗教素食:部分佛教徒、印度教徒的吃法,讲究不杀生,甚至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蒜)
✅ 所以,当我们谈“吃素会不会营养不良”时,前提是你吃的是“哪种素”。
比如:
蛋奶素的营养更容易均衡
纯素更容易缺维生素B12、铁、锌
半素食者影响最小,但要防止“吃菜太少、吃淀粉太多”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美国营养学会素食建议》等多个报告,吃素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植物性饮食脂肪含量低,特别是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肉类)摄入减少,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胆固醇水平。
多项研究显示:
吃素者平均胆固醇水平降低10%~15%
高血压发病率比普通饮食者低约20%~30%
特别对有“三高”倾向的人来说,吃素是一种保护性选择。
很多人一开始吃素,几天内最大的变化就是:排便通畅了!
蔬菜、水果、豆类中含有丰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和肠癌风险。
植物蛋白的质量和吸收率低于动物蛋白。
如果你吃素但不注意蛋白质补充,很容易:
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
维生素B12缺乏,出现贫血、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
长期素食者如果摄入钙、维生素D不足,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
特别是不喝牛奶、不晒太阳、不吃豆制品的纯素者,要特别注意钙流失。
我们采访了一位坚持纯素1年的博主“小林”,她的反馈如下:
感觉身体轻盈,饭后不容易犯困
排便规律,腹胀感减轻
体重下降了3公斤(无刻意节食)
指甲变薄、有点掉发,开始补充复合维生素
体力下降,上楼梯气喘
医院检查发现铁元素和B12偏低
调整饮食后,情况好转
开始规律晒太阳+喝豆浆+吃坚果+营养补剂
身体逐渐恢复,情绪更稳定,胃口也变好了
她说:“吃素没那么神,也没那么危险,关键是吃得科学,别走极端。”
可选来源:
黄豆、黑豆、豆腐、豆干
坚果类如核桃、杏仁
蛋奶素可通过牛奶、鸡蛋补充
建议摄入量:每餐都有蛋白质食物,每天达到60~80克。
这三项是素食者最容易缺的营养素:
营养素 | 建议补充方式 |
---|---|
B12 | 可口服营养补剂,如善存、自然之宝 |
铁 | 多吃黑豆、菠菜,搭配维C类水果 |
钙 | 豆浆+黑芝麻糊+钙片补充 |
别以为只吃米饭面条+青菜就是健康。
这种“伪素食”会让你越吃越虚。
吃素也要注意营养搭配,建议按以下比例分配:
40% 蔬菜
25% 碳水(米饭、红薯、燕麦)
25% 蛋白质来源(豆制品)
10% 坚果、植物油、调味品等
如果你是肉食者,想要尝试吃素,不建议突然转变。
建议:
每周1~2天“素食日”
再逐渐调整为“早餐素,中午半素,晚上全素”等过渡形式
让身体慢慢适应,不至于突然不适应
每3~6个月体检一次:
看是否缺铁、缺钙、缺B12
观察体重、基础代谢是否稳定
一旦发现身体疲乏、免疫下降,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吃素本身并没有对错,但它绝不是“我只吃青菜白饭就能健康”。
真正的健康素食者:
一定会关注营养结构
会定期检查身体指标
知道自己该补什么,不盲目跟风
如果你正在考虑吃素,或者已经开始吃素,请务必牢记:
👉 不是“只吃菜”就叫吃素
👉 营养均衡远比“标签”更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