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不想学会计……”
“可你填的就是这个专业,现在想换?晚了。”
这是我大一开学第二个月的深夜,趴在宿舍床上跟家里打电话时说的话。
我不是不努力,是越学越觉得不对劲——这不是我想过的大学生活。
回头想想,高考结束那年,我用不到30分钟决定了自己的志愿,甚至根本没看过专业课表。
只记得一句话:“分数差不多,这个学校挺稳,听人说这专业也好找工作。”
四年后的我,依旧迷茫。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教你算分数差,而是想陪你重新想明白一件事:
填志愿不是为了上大学,是为了未来那10年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见过太多人:
考得不错,却因为志愿滑档掉到了不喜欢的专业
照顾家人意见,进了“铁饭碗”类专业,读得抑郁
只看学校,不管专业,最后后悔一辈子
所以,如果你正准备填志愿,请先别急着看“排名”,而是先想清楚下面这五件事。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空,其实很关键。
你读大学是为了:
进入某个行业?(如IT、金融、教育、医学)
读研继续深造?(考虑学术研究、体制内路径)
想早点赚钱?(考虑实用型、应用型专业)
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只想“读个牌子响的学校”?
志愿的选择,要和你“对未来的期待”对齐。
比如你将来想出国,那就别选“双非院校小众专业”;
比如你家境一般,想早点就业,那就别报“冷门理论类专业”。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但我给你一个判断方法:
建议优先选专业
因为你进到一个好学校的冷门/调剂专业,很可能会陷入“被边缘化”,你连换专业都难
可以适当看重学校
好学校的资源、氛围、人脉的确有优势,哪怕专业一般,未来也容易转专业或考研逆袭
切忌“盲目冲高”,掉档后可能滑到你完全没准备的院校
很多人一看志愿指南就锁死几个专业:
计算机
会计
金融
法律
护理/医学
但你问问自己——
你喜欢天天跟代码打交道吗?
你愿意为CPA、司考卷上三年吗?
你能接受医院里的高压节奏和倒班生活吗?
所谓的“热门”,不一定适合你。
更现实的是:
你混得好的冷门专业,往往比你“死熬”的热门专业更容易走得远。
比如这些专业名字听起来很牛:
信息与计算科学(听着像编程,实际是高等数学+理论物理)
生物工程(感觉高科技,毕业后很多去工厂做检测)
法学(有理想,但毕业一抓一大把,不考研几乎无门)
填志愿前请你做这几件事:
✅ 搜这个专业的课程表
✅ 在知乎/豆瓣搜“XX专业就读体验”
✅ 去B站找“XX专业真实现状”Vlog
✅ 问学长学姐:“你学的专业你还会选第二次吗?”
你会发现,有些坑是可以提前避开的。
我知道,很多人志愿是爸妈在帮忙填,甚至“直接拍板”。
我一个同学,高考那年想学中文,爸妈说:“中文干嘛?出来教书?学金融,挣钱。”
他现在在银行,每天朝九晚九,抑郁症前兆。
你要理解,父母的经验是过去的经验,他们不一定了解这个时代对“热爱”的奖励机制。
你才是那个要过四年、甚至四十年的人,你要有主见。
为了更实用,我把一个“靠谱志愿填报流程”总结如下,建议收藏:
查自己在全省的位次
对应去年/前年的各高校投档线/位次
找出能稳进、冲一冲、保底的学校(10–15所)
做一份职业兴趣测试(霍兰德/MBTI)
根据测试结果看自己更适合哪类专业方向(偏理、偏文、偏技术、偏创意)
查课程设置
看师资/就业情况/校友去向
排除明显不感兴趣或“雷区专业”
冲一所、稳三所、保两所
同一学校内专业服从调剂或平行志愿设置好优先级
记得考虑地域、学费、住宿、饮食、气候等软性因素
如果你现在真的很焦虑,不知道该选什么,就记住:
不要让别人来填你的人生空格,你自己选的,至少不后悔
大学不是终点,是你重新启程的地方,你要为下一段路选对方向
专业不一定决定一生,但它至少影响你前10年的思维方式与人脉圈子
四年前,我躺在宿舍床上怨过爸妈、埋怨过自己,但现在我明白:
志愿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不适合你的路。
哪怕你现在还不清楚未来想干什么,没关系。
但你要开始思考、要敢于试错、要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因为成年人的选择,不一定对,但必须承认那是“我自己选的”。
愿你填下的志愿,不是将就一时,而是成就一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