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来,低空经济成为各地产业竞争的新赛道,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率先出台了力度空前的低空经济补贴政策。这份《合肥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今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涵盖了研发、制造、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全产业链,总补贴资金规模预计超过 50 亿元,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布局。
补贴政策出台的 “底气” 与 “野心”
合肥发展低空经济并非偶然,这座城市本身就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合肥已集聚了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超过 200 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有 15 家,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去年,合肥低空经济相关产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同比增长 45%,这为政策出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更重要的是,合肥的 “野心” 不止于本地发展。根据规划,到 2027 年,合肥要建成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培育 2-3 家年产值超 50 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此次补贴政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通过 “真金白银” 的支持,吸引优质资源汇聚,抢占低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全产业链补贴:从研发到运营全覆盖
研发创新:最高补贴 1000 万元
对企业开展的低空飞行器整机、核心零部件(如航电系统、动力系统、飞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合肥实行 “按投入补贴” 政策。企业只要能提供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经审核后可获得研发投入 30% 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 1000 万元。
安徽某无人机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我们今年投入 5000 万元研发一款载重 500 公斤的物流无人机,按照政策能拿到 1500 万元补贴,但因为有最高限额,实际能拿到 1000 万元,这相当于降低了 20% 的研发成本,让我们更敢投入了。” 除了资金补贴,合肥还鼓励企业与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等本地高校共建实验室,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一次性奖励 500 万元、200 万元。
生产制造:按产值给予阶梯奖励
在生产制造环节,补贴政策向规模化生产倾斜。对年度产值首次突破 1 亿元、5 亿元、10 亿元的低空飞行器整机制造企业,分别给予 50 万元、200 万元、500 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核心零部件企业年度产值首次突破 5000 万元、1 亿元、5 亿元的,分别给予 30 万元、100 万元、300 万元奖励。
这种阶梯式奖励极大激发了企业扩产的积极性。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一家航电系统企业,今年上半年产值已达 8000 万元,企业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的订单情况,年底产值突破 1 亿元没问题,就能拿到 100 万元奖励,我们正在招聘新员工,争取冲击更高目标。” 此外,对企业购买本地生产的核心零部件,还能享受采购金额 5% 的补贴,最高每年不超过 200 万元,这一政策有效促进了本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运营服务:按飞行时长和业务量补贴
低空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运营服务的支撑,合肥对物流配送、空中游览、应急救援等运营企业也给予了针对性补贴。从事城市物流配送的无人机运营企业,按每小时飞行 200 元的标准补贴,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补贴 200 万元;开展空中游览业务的,按每架次(载满游客)100 元补贴,每年最高 100 万元。
合肥某物流企业今年开通了从肥东到巢湖的无人机配送航线,每天飞行 8 小时,运送生鲜和药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条航线单程 15 公里,过去用汽车配送需要 1 小时,现在无人机 20 分钟就能到,而且每小时能拿到 200 元补贴,一年下来能省 40 多万元成本,还提高了效率。” 应急救援类无人机参与政府组织的救援任务,每次还能获得 2-10 万元的专项补贴,根据任务难度和贡献程度确定具体金额。
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最高 5000 万元
低空经济离不开停机坪、低空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合肥对新建的标准化无人机停机坪,按建设成本的 30% 补贴,单个停机坪最高补贴 50 万元;建设垂直起降机场(VTOL)的,按建设成本的 20% 补贴,最高 5000 万元。
目前,合肥已在政务区、滨湖新区建成 10 个标准化停机坪,正在建设的滨湖垂直起降机场预计投资 2 亿元,按照政策能拿到 4000 万元补贴。此外,对低空通信网络建设企业,按设备投入的 20% 补贴,最高 1000 万元,这为无人机 “飞得稳、看得清” 提供了保障。
申请流程与注意事项
申请条件有哪些?
想要享受这些补贴,企业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在合肥市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诚信经营,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相关业务符合国家低空经济产业政策和合肥市规划要求。不同类型的补贴还有具体条件,比如研发补贴需要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营补贴要求企业取得相应的空域使用许可和运营资质。
如何申请?
补贴申请实行 “线上申报 + 线下审核” 的方式。企业登录 “合肥市产业政策综合服务平台”,选择对应的补贴项目,填写申请表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如营业执照、财务报表、项目验收报告等)。相关部门在收到申请后,会在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资金将在 15 个工作日内拨付到企业账户。
这些 “红线” 不能碰
合肥在补贴政策中明确了惩戒措施:企业如果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补贴,不仅要退回补贴资金,还要被列入诚信黑名单,5 年内不得申请任何政府补贴;擅自改变补贴资金用途的,将被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此外,享受补贴的企业需要配合相关部门的跟踪评估,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政策带来的 “连锁反应”
补贴政策实施一个多月来,已经给合肥低空经济产业带来了明显变化。据合肥市发改委统计,7 月份以来,已有 35 家外地低空经济企业前来考察,其中 8 家签订了落户协议,总投资超过 20 亿元;本地企业新增投资项目 12 个,计划总投资 50 亿元。
在人才方面,政策也吸引了不少专业人才回流。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无人机设计专业博士李伟,原本在深圳工作,今年听说合肥的补贴政策后,果断回到合肥加入一家无人机企业:“合肥不仅给企业补贴,对我们这种高层次人才还有安家补贴,在这里发展感觉更有前景。”
业内专家认为,合肥的低空经济补贴政策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既解决了企业研发投入大、风险高的问题,又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形成了 “研发 - 制造 - 运营 - 基础设施” 的良性循环。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合肥有望在低空经济这一新兴赛道上实现 “弯道超车”,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市。
对于想要进入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来说,合肥当前的政策红利期是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要注意,补贴只是 “敲门砖”,企业最终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立足。毕竟,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健康的产业生态,而不是单纯依靠补贴 “输血”。在合肥这片热土上,那些真正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必将乘着政策的东风,飞向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