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来,恒大集团的债务清算问题始终是财经领域的焦点话题。作为曾经的房地产巨头,其债务规模之庞大、涉及范围之广泛,使得每一步清算进展都牵动着市场神经。随着时间推移,清算工作在多方协调下逐步推进,一系列新的动态也为这场持续已久的债务风波带来了新的变数。
债务清算核心数据:庞大数字背后的压力
截至 2025 年 8 月,经第三方机构核查确认,恒大集团境内外债务总额已超过 2.4 万亿元,较 2023 年初首次公开的债务数据略有下降,这主要得益于部分资产处置回款的债务偿还。其中,境内债务约 1.6 万亿元,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融资、供应链欠款等多个领域;境外美元债及其他融资约 8000 亿元,涉及全球数十家金融机构及大量个人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境内债务中,供应链欠款占比超过 40%,涉及上下游建筑企业、材料供应商等超万家市场主体,这部分债务的清偿进度直接关系到产业链的稳定。而境外债务中,约 60% 为优先级债券,债权人以国际知名投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他们对清算方案的态度成为影响进程的关键因素。
近期清算动态:资产处置与方案协商双轨推进
核心资产处置取得突破
2025 年 7 月,恒大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板块 “恒驰汽车” 的核心生产基地及专利技术,以 120 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这笔资金已优先用于支付部分员工工资和供应商欠款。同月,位于深圳、上海等地的 10 个商业地产项目通过司法拍卖完成交易,总成交额达 280 亿元,溢价率平均为 5.2%,资金将进入专门的债务清偿账户。
此外,恒大持有的多家上市公司股权处置也进入收尾阶段。其中,对嘉凯城的持股比例已从 30% 降至 5% 以下,套现资金约 35 亿元;对盛京银行的股权转让虽因监管审批流程延长,但已与受让方达成最终协议,预计 8 月底前完成交割,可回笼资金超 100 亿元。
境内外债务方案逐步细化
在境内债务方面,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的 “恒大债务风险化解专班” 已与超过 60% 的债权人达成初步共识。针对供应链企业,提出 “现金 + 资产抵债 + 债转股” 的组合清偿方案:现金部分占比 30%,从近期资产处置资金中优先支付;资产抵债部分占比 50%,以恒大旗下未售房产、车位等实物资产按评估价折算;剩余 20% 可转为恒大重组后新主体的股权,待企业恢复经营后享受收益。
境外债务协商则相对复杂。经过多轮谈判,恒大与境外债权人小组于 8 月初发布了《债务重组框架协议(草案)》,提出将部分美元债期限延长至 10 年,前 5 年只支付利息(利率降至 3%),后 5 年分期偿还本金;同时,以恒大在香港的部分物业和海外项目股权作为抵押,提高债务安全性。不过,该草案仍有近 30% 的境外债权人表示需要进一步协商,主要分歧集中在利率调整和抵押品估值方面。
各方反应:债权人、市场与监管的不同视角
债权人态度分化明显
境内中小供应商对当前的清偿方案接受度较高。来自江苏的某建材供应商负责人表示:“虽然现金部分比例不算高,但能拿到一部分现金加上等值的房产,总比一直拖下去强,至少企业能维持运转。” 而大型金融机构则更关注整体方案的合规性,某国有银行信贷部负责人称:“我们更看重资产处置的透明度和资金监管的有效性,确保每一笔回款都能按比例分配。”
境外债权人的分歧较大。以黑石、高盛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接受延长还款期限的方案,认为当前市场环境下强行清算可能导致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而部分对冲基金则坚持要求更高的抵押品比例,甚至提出对部分优质资产优先受偿的诉求,这也使得方案最终定稿时间一再推迟。
监管层持续强化风险防控
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在 2025 年第二季度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恒大债务清算已进入 “关键攻坚期”,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既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明确要求恒大集团必须严格执行 “资金封闭管理” 制度,所有资产处置资金必须进入专用账户,由第三方机构监管,杜绝资金挪用。
住建部门则重点关注恒大项目的保交楼进展。数据显示,截至 7 月底,恒大全国范围内已复工的项目达 83%,累计交付房屋超 20 万套,占逾期未交付总量的 65%。监管部门表示,将继续协调施工单位和资金,确保 2025 年底前实现 “应复尽复、能交尽交”。
未来展望:清算周期与潜在挑战
按照当前进度,恒大债务清算的主要工作预计将在 2026 年底前完成,但完全清偿可能需要 3-5 年时间。业内专家分析,这一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部分资产处置可能因市场行情波动导致回款不及预期,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房产项目;二是境外债务谈判若无法达成一致,可能引发跨境诉讼,拖延整体进程;三是重组后的企业能否恢复正常经营,直接影响债转股债权人的权益实现。
不过,随着一系列务实措施的推进,市场信心正逐步恢复。截至 8 月中旬,恒大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较年初已平均上涨 20%,部分境内债券的成交活跃度明显提升。有分析师认为,只要资产处置和债务协商能够持续推进,恒大债务风险有望逐步化解,为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出清提供一个重要案例。
对于普通投资者和相关企业而言,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清算进展公告,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参与协商,将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佳选择。而这场牵动多方的债务清算,也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不断完善的一次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