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片人男友”到“AI女团”,从B站百亿播放的虚拟主播,到小红书RED LAND漫展排队三小时的观众,从“初音未来”的演唱会门票秒光,到淘宝热卖的“虚拟老婆立牌”……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现象级崛起的词——次元经济。
2025年,它已经不只是ACG(动画、漫画、游戏)圈子的热词,而是切切实实的产业趋势与新兴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次元经济为什么突然这么火?谁在花钱?谁在赚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次性讲清楚——“次元”到底值几个钱,它火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
“次元经济”最早源于“二次元经济”,即围绕虚拟内容消费构建起来的产业链,包括但不限于:
动漫、漫画、轻小说
虚拟偶像、Vtuber、数字人
游戏人物、虚拟场景、拟人IP
手办、周边、语音、授权衍生品
漫展、演出、社交活动等“虚拟内容线下落地”
到了2023–2025年,这个概念被进一步拓展为——
次元经济 = 虚拟角色 × 用户情感 × 数字内容 × 实体商业 × 社交体验
一句话:这是“虚拟人设”变成真金白银的过程。
AIGC让角色建模、剧情创作、声音合成门槛极大降低
虚拟偶像不再只是“视频素材”,而是可以与你“实时互动”的数字人
✔️从“看着喜欢”,变成“陪你说话”,沉浸感指数级提升。
年轻人不再追求大牌,而是追求个性+情绪共鸣+认同感
拥有一个“只属于我”的虚拟角色,比背LV包更能引起社交共鸣
✔️AI捏脸、虚拟恋人、纸片人陪伴APP,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情绪依赖。
虚拟IP的生命周期不受年龄、时效限制
周边、演唱会、联名、授权……都是高复购、高溢价项目
✔️虚拟偶像不怕塌房、能24小时营业、还能被AI无限分身。
小红书推出次元场、数字分身功能
抖音大力发展虚拟人直播、AI建模服饰
B站保持虚拟区热度,持续投入UP主孵化
✔️平台变现路径越成熟,产业资本越愿意下注。
别小看那些“声音软软的纸片人”,它们背后的商业价值惊人:
单场直播打赏收入破300万
联名奶茶、小红书C位代言
周边预售常年断货
粉丝数200万+,每月直播流水超百万元
已与腾讯、字节等平台签下独家内容协议
每打造一个数字模特,服装展示成本降低90%
虚拟人可全年“无休”出镜,不翻车不请假
✔️结论:次元人设=IP资产=流量变现核心
只要形象立得住、内容持续产出,它就能自带“吸金光环”。
你以为消费这些内容的是“死宅男”?不对!
女性用户在虚拟偶像消费中占比57%
2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70%
二线城市+大学生群体为最活跃消费人群
平均每人在“虚拟人相关产品”上年支出超1200元
他们不是“非理性冲动”,而是将其视作:情绪陪伴+社交标签+兴趣投资
目前看,它正在形成从内容到社交再到消费的完整闭环:
内容层:AI建模、剧本生成、配音合成、互动剧情
社交层:AI恋人、虚拟形象绑定、数字人社交圈
消费层:周边、NFT、门票、联名、语音服务订阅
扩展层:教育、健康、陪护、商业代言等场景逐步落地
而随着XR(混合现实)、脑机接口、数字孪生等技术到来,“次元世界”将越来越真,越来越沉浸。
它也许不会替代现实,但会成为另一种平行真实。
次元经济为什么火?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在快节奏社会中对稳定情感连接、身份认同、个性表达、低压陪伴的全部渴望。
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新消费、新社交、新人格经济的落点。
你不需要喜欢它,但你不能忽视它。
因为——下一个十年,可能就是“纸片人养活现实人”的十年。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