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逛超市、刷电商平台、走进便利店,可能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一切和“清凉”沾边的商品,统统卖爆了。**不论是盐汽水、冰袖、喷雾风扇,还是冰感口罩、防晒空调服,甚至“雪糕刺客”都排起长队……这一切,背后都指向一个正在悄然兴起的消费现象——清凉经济。
那么,清凉经济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突然火了?是不是只是商家的一个新噱头?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
“清凉经济”并不是官方术语,但它的核心含义很直白:
围绕“降低体感温度”“缓解酷暑不适”而产生的一整套消费行为与产业模式。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欧美市场,但在中国,是最近两年高温热浪反复、大规模“热射病”新闻频出之后,才真正爆发起来的。
一句话总结:天气越热,生意越火。
2025年夏天格外极端。多地连续高温破纪录,北京、武汉、杭州都出现了40℃+的连续天数,热射病、空调负荷警报频频登上热搜。
而人们对“清凉”这件事,已经不满足于喝水吹空调这么简单了,更多人开始主动“花钱降温”:
室内要清凉:风扇、便携空调、喷雾机销量暴涨;
身体要清凉:冰感喷雾、降温贴、冰敷眼罩成热门;
穿搭要清凉:冰袖、凉感短袖、防晒空调服爆单;
饮食要清凉:盐汽水、酸梅汤、低糖雪糕搜索指数飙升;
出行要清凉:定制遮阳伞、冷敷坐垫、车载冰箱供不应求。
甚至不少商家开始围绕“清凉主题”做促销,比如“高温慰问折扣日”“酷暑补贴购物卡”等活动,吸引一大批消费者。
从产业链来看,清凉经济已经从“气温敏感型商品”扩展到了多个行业:
移动空调、风扇、除湿器销量全面上涨;
多家品牌紧急恢复“水冷空调”产线。
盐汽水、低糖冰饮、功能型解暑饮料霸榜;
雪糕出现“二次创新”——不再只讲口味,而是讲“功能”。
冰感面膜、防晒喷雾、清凉洁面乳大卖;
“夏季限定清凉系列”成为新品发布新风口。
空调服、冷感T恤、可穿戴冰敷设备登上热搜;
智能冰袖、降温内衣等开始走入普通家庭。
“冷饮即时送达”“高温5分钟达”“冰品极速配”等服务激增;
部分平台为外卖员配备冷饮冰箱,提升交付体验。
乍一看,清凉经济的商品似乎五花八门,甚至有些产品让人怀疑是“智商税”。但从深层心理看,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很明确:
为舒适买单:不想热、不想出汗、不想难受;
为安全买单:防中暑、防热射病、防晒伤;
为效率买单:高温下工作学习效率低,需要“降温”来提神;
为情绪买单:炎热容易烦躁,清凉带来愉悦感。
换句话说,这不是“冲动消费”,而是生活对抗环境压力的自我调节。
从气候趋势和城市生活节奏来看,清凉经济可能不会只是季节性爆发,而是长期存在的消费新场景:
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
老龄化社会对“安全降温”需求变大;
儿童、孕妇、宠物等特殊人群也加入消费队伍;
“即时满足”消费习惯正改变所有品类设计;
未来,不排除会出现专门的“清凉生活馆”“冰品生活IP”“清凉订阅服务”这种新零售形态。
清凉经济,不只是卖雪糕、卖风扇这么简单,它代表了人在极端环境下寻求自我照顾的消费升级。2025年的夏天,把这个趋势彻底点燃,也许你还没察觉,但你已经在为“清凉”埋单。
下一次,当你在盐汽水和冰袖之间犹豫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买的不是商品,是一份对抗酷暑的主动权。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