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今天不想玩手机了,我想接着把书看完。”
听到我儿子说出这句话那一刻,我真的有点想哭。
不是感动,而是——终于熬出头了!
我不是育儿专家,也不是鸡娃家长。
我只是一个普通妈妈,曾经也面对过一个“完全不爱看书,只爱手机和平板”的男孩。
为此我试过大吼大叫,试过“每天强制读20分钟”,还花过几千块报过线上绘本营……
都没什么用。
直到后来,我调整了自己,也看懂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才慢慢让他从“讨厌阅读”,变成了一个每天睡前一定要读书的孩子。
今天我把这一路的经验和弯路,都写下来。
如果你家也有个“不爱读书”的娃,也许这篇文章能帮你一点点。
我以前特别羡慕那些妈妈,说自己家孩子“两岁就爱上绘本”“三岁能自主阅读”。
我一度以为我儿子是“笨”或者“注意力缺陷”。
但后来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其实都不是天生爱看书的。
他们更容易被声音、光影、互动吸引,像动画片、游戏、短视频……
而阅读是一个“静态”的、需要大脑高度投入的行为,对小孩来说确实“很难”。
📌 所以第一步不是逼孩子看书,而是放下对孩子的“高期待”。
我之前每天都跟我儿子讲:“你要多读书,将来才有知识,有文化!”
结果他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开始讨厌书。
直到有一次我陪他看《恐龙百科》,他突然说:
“哇!你知道迅猛龙比霸王龙还快吗?”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主动翻书找知识。
我才恍然大悟:孩子不是讨厌书,是讨厌“无聊的书”和“被强迫的读”。
所以我做了一个改变:不再灌输“道理”,而是让阅读本身变得“有趣”。
以前我总想着“让他早点识字”,于是买了很多注音版、启蒙识字书。
他根本不看!
后来我根据他的兴趣来选:
喜欢恐龙 → 恐龙绘本+立体书
喜欢警察 →《神奇校车》系列中的安全知识
喜欢捣蛋 →《屁屁侦探》《宫西达也》
这些书他一下子就接受了,而且会反复翻看。
📌 后来我还发现一个规律:
越是他感兴趣的话题,他愿意自己去“解码书里的世界”。
所以不是“书吸引孩子”,而是“孩子的兴趣牵引着读书”。
最开始,我儿子是不会自己去看书的。
我每天睡前会抱着他一起读一本,讲故事也好、做角色扮演也好,就像一场“属于我们母子的小剧场”。
哪怕他只看三页,我也从不批评。
📌 有一次我太累了没讲故事,他小声说:
“妈妈,今天没讲故事,好像少了点什么。”
我那一刻明白了:阅读不是任务,而是“情感链接”。
我们家的规则是:
不强制看多长时间,但每天都要“读一点”
不求读完一本,但要享受“读的过程”
可以重复翻、跳读、装角色、乱问都行,只要他在“沉浸”
这样坚持3个月,他就形成了睡前自动拿书的习惯。
很多家长说孩子不看书,结果自己在刷短视频。
我后来做了一个“家庭约定”:
每晚9点半以后,全家不玩手机
我会在沙发上看纸质书或Kindle,他自己翻绘本
📌 效果比任何说教都好。
有时他还会问我:“你在看啥书?我能看你的书吗?”
我也会顺势说:“等你再大一点,就能和妈妈一起读这本啦。”
阅读是一种“家庭文化”,不是靠说,而是靠做。
我儿子曾经连续30天都只翻一本《屁屁侦探》,我一度崩溃。
但当我忍住没干预时,他开始自己给我“讲解情节”。
我发现:
他不是只在读故事,而是在学讲故事、记角色、表达逻辑。
📌 后来他会说:“这个地方我知道要发生什么了!”
这种“我掌握了”的成就感,是孩子主动阅读的内驱力。
所以,不怕他重复,就怕我们打断了他的“兴趣节奏”。
会让孩子觉得读书像“刷牙”“做作业”,从而产生抗拒。
✅ 建议:不计时间,重体验感。
短期可能有用,但长期会让孩子形成“功利动机”。
✅ 建议:让阅读成为“自然选择”,不是“交易行为”。
孩子会本能对抗,觉得被剥夺。
✅ 建议:用“陪伴+兴趣”慢慢让阅读占据一部分时间。
年龄段 | 推荐书目 | 说明 |
---|---|---|
3~4岁 | 《好饿的毛毛虫》《我爸爸》《不一样的卡梅拉》 | 色彩丰富+节奏感强+亲情主题易共鸣 |
5~6岁 | 《神奇校车》系列、《屁屁侦探》《恐龙百科》 | 知识+趣味+互动性强 |
6~8岁 | 《夏洛的网》《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窗边的小豆豆》 | 开始培养文字耐力和情感认知 |
我用6个字总结我的亲身经验:
慢、稳、陪、引、演、守
慢:别急功近利,让兴趣自然发生
稳:坚持每天一点点,胜过偶尔读很久
陪:你读,他听;你在看书,他在模仿
引:从兴趣点入手,不是从“知识”入手
演:让书活起来,讲故事、演角色、猜结局
守:守住自己的节奏,不轻易否定、不焦虑比较
“我以前以为看书是无聊的事情,后来发现它有点像游戏,还能让我脑袋想很多。”
这句话让我懂了一件事:
孩子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没遇到“那个对的方式”。
希望你也能早点找到那个打开孩子阅读世界的“钥匙”。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