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那年,我坐在电脑前,对着那长达上百页的专业目录,脑子一片空白。
爸妈在旁边七嘴八舌:
“学计算机吧!现在最吃香!”
“金融收入高,将来稳定。”
“你自己定,我不干涉,但要想清楚。”
我那时候只觉得:我哪知道自己要什么啊?
那年高三的我,忙着备考、刷题、熬夜,对“未来职业”根本没概念。
最后选了一个“听起来不错”的专业,进了大学才发现——不感兴趣、学不进去,转专业还困难,后悔到抠地板。
后来我帮表妹选专业,才总结出一套不踩坑的选择路径。
如果你也是个迷茫的高中生,或者是家长正在陪孩子填志愿,建议你一起看看这几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发现大多数人填志愿都是从“就业”“工资”“热度”开始。
但问题是:
你都不知道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就谈不上选“合适”的专业。
我表妹性格内向、逻辑思维强、抗压能力弱,但她爸非要她学“医学”。
结果第一学期就被解剖课劝退,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后来她换成心理学,虽然不热门,但她学得很认真,后来还考了研究生。
✅ 所以我建议你先做三件事:
性格测试: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不准也没关系,关键是让你开始自我认识
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独处做事?
你擅长分析逻辑,还是文字表达?
你受得了枯燥学习,还是更喜欢动手实操?
回顾你最享受的一节课/一次任务是什么?
这些会帮你找到你适合的方向,而不是盲选“热专业”。
我大学那年,人工智能是最火的专业。
人人都说“AI就是未来”“出来年薪百万”。
我有两个同学跟风选了人工智能,结果:
一个大一就挂科
一个读完本科不想再读研究生,最后去做销售
热门专业≠适合你
热门行业≠每个人都能吃到红利
✅ 判断一个专业是否适合你,不是看它“红不红”,而是看这三个标准:
指标 | 判断方法 |
---|---|
兴趣 | 你愿意主动看相关内容/不厌其烦地学习 |
能力 | 你高中哪一门课最好?逻辑/表达/实验/创意? |
忍耐力 | 这个专业难度高吗?你能不能坚持下去? |
我发现很多学生填志愿的时候,对专业只有一个“名字”概念。
比如:
“我以为新闻传播是写文章,结果天天剪视频和数据分析”
“我以为临床医学是学知识,结果天天背解剖图”
“我以为设计是画画,结果每天做作业到半夜三点”
✅ 所以你在选专业之前,一定要看这两个东西:
大学官网的培养方案(会写明课程安排、学年重点)
知乎/B站/豆瓣的专业分享(关键词:我的XXX专业四年)
去看看那些已经在学的人是怎么说的。不要光听招生简章,那个太“包装”。
钱很重要,但你选专业不能只看起薪。
有些专业起薪低,但发展后劲很足,比如:
心理学:前期收入低,但硕博之后空间大
教育学:入行门槛低,但稳定且上升路径清晰
外语类:前几年做翻译累,但精进后可以转教学、培训、自媒体
而有些“看似高薪”的专业,其实内卷到离谱,比如:
金融:看似高大上,但入行门槛高、学历要求极高
法律:法考压力大,律所实习生加班没底线
计算机:起薪高,但淘汰率也高,30岁转行的很多
✅ 所以建议你这么看:
你要的是什么? | 对应策略 |
---|---|
稳定、有编制 | 公务员/教师/医学类专业 |
挑战高薪 | IT、商科、技术岗,但要准备高强度竞争 |
自由时间 | 传媒、自由职业方向,但不稳定 |
未来可转型 | 选“基础+广”的专业,如数学、语言、管理 |
高考填志愿,往往是孩子人生第一次要面对重大选择。
但现实里,家长往往会代为决定或者“半建议半强迫”。
我自己经历过,也见过不少类似的情况:
“你不懂,听我的,男孩子就该学工科!”
“我们是花钱让你去上学,不是让你选兴趣的。”
“你以后找不到工作别来怪我!”
我不说家长不爱我们,但他们的思维停留在过去,对现在的教育和就业生态其实并不了解。
所以我们更需要做的是:
用理性说服、用共情沟通,而不是情绪对抗。
✅ 几个我用过的实用小技巧:
做好准备,比如列出3个你想学的专业+理由+就业方向
用数据说话,比如展示你选的专业的就业报告/升学率
多问父母意见,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我明白你担心稳定,所以我做了这个规划”
家长看到你不是“耍脾气”,而是真在“思考”,态度会慢慢转变。
选专业,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你人生的一段路径选择。
它不是决定你一辈子干什么,但它会决定你大学四年“如何开始”你的职业生涯。
所以:
不要“跟风”填志愿
不要“逃避”父母的参与
不要“幻想”一劳永逸的专业
你只需要问自己:
“我能不能坚持把这个专业学完,甚至学深?”
“这个方向是不是我可以投入五年、十年不厌倦?”
“我有没有做过真正的了解,而不是道听途说?”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认真想过,那么——
就算选错了,也不会彻底迷失。
因为你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决策。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