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正式发布了。每年一出榜,就有无数家长、考生、准留学生开始焦虑:
“清华是不是又超了北大?”
“国外哪个大学最适合工科?”
“QS到底值不值得参考?”
如果你只想看结果,那一眼扫过去就够;
但如果你想看透门道——这篇文章,会帮你读懂排行榜背后的逻辑、陷阱和机会。
根据官方发布的排名,今年的QS榜单再次洗牌:
📌全球前十(2025):
排名 | 学校名称(英文) | 国家 |
---|---|---|
1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 美国 |
2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英国 |
3 | Stanford University | 美国 |
4 | University of Oxford | 英国 |
5 | Harvard University | 美国 |
6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英国 |
7 | ETH Zurich | 瑞士 |
8 | University of Tokyo | 日本 |
9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新加坡 |
10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美国 |
排名 | 学校名称 | 去年排名 | 变化趋势 |
---|---|---|---|
17 | 清华大学 | 19 | ↑ 上升2位 |
21 | 北京大学 | 23 | ↑ 上升2位 |
42 | 复旦大学 | 43 | ↑ 上升1位 |
45 | 上海交通大学 | 46 | ↑ 上升1位 |
68 | 浙江大学 | 70 | ↑ 上升2位 |
✅ 清华、北大均进入世界前30,排名为历年来最佳;
📉 港科大、港中文排名略有下滑,但仍位列亚洲前列。
QS的全名是: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它的排名权重主要看五个维度:
学术声誉(40%)
雇主声誉(10%)
师生比(20%)
国际教师比例(10%)
国际学生比例(10%)
科研影响力(10%)(2025新引入:引文加权)
QS更偏向“综合声誉+国际化”,适合留学参考;
如果你关注科研成果/论文产出,应同时参考THE和ARWU排名;
国内“双一流”建设与QS排名并不直接挂钩。
2025年的专业排名也同步发布,以下是国内学生最关注的几大热门领域:
全球排名 | 学校 | 国家 |
---|---|---|
1 | MIT | 美国 |
7 | 清华大学 | 中国 |
14 | 北京大学 | 中国 |
✅ 清华继续霸榜亚洲工科类第一,尤其在人工智能子方向评分极高。
芝加哥大学、哈佛仍为榜首;
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在亚洲区域表现亮眼;
北大光华、清华五道口稳居前50,适合关注亚洲经济圈的同学。
清华、上海交大、浙大都进入前50;
本土优势专业如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得分极高;
QS评价更重“工程教育国际化”背景。
QS排名并不是“决定去哪上学”的唯一标准,但它能帮你:
如果你在国内上清华电子系 vs 国外某低排名美国私立大学CS专业——哪个更强,一目了然;
QS专业排名可以帮你避坑“国外排名虚高”的冷门学校。
很多欧美名校会优先考虑QS前100高校背景的申请者;
国内名校学生可在PS中强调“本校QS排名优势+学术经历”。
每年都有“打脸时刻”,2025年也不例外:
“中国高校排名为何飙升?”
QS回应称:“中国高校在师资投入、论文数量、留学生接纳度等指标上大幅提升”
但也有声音质疑QS过度重视“声誉分”,而非实绩
“部分欧美学校排名断崖下滑”
原因是QS更新了“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就业影响指数”权重,导致某些研究型大学排名变化剧烈
📌 所以:排名只是参考,看专业+看师资+看平台才是更靠谱的选校策略。
答案是:当然有关!
你在找实习、求职时写的简历里,“学校名称”仍是HR第一眼看的;
你以后留学考研、跨行业跳槽,QS排名是一个“弱信号”,虽然不会决定你命运,但会影响“第一印象”。
更重要的是,很多普通双非院校的单一专业也可能在QS前200名内,这说明你选专业时可以“以专业为核心,而非只看学校名气”。
推荐几个靠谱工具(无广告):
知乎:QS趋势热榜汇总贴(每年6月固定发布)
“MyUniChoices”选校模拟器:可以导入你的目标专业+国家,模拟匹配
如果你现在正在考虑出国、考研、转专业,那么:
✅ QS可以做初筛工具:快速锁定专业/地区/语言
✅ 不要拿QS单一排名决定人生,要结合个人预算、职业目标、师资资源等多因素
✅ 多问一问“该校该专业的真实在读生”反馈,胜过任何机构榜单
有人说,QS排名就像高考分数——重要,但不决定一切。
我觉得这句话很中肯。
排名不是绝对的,但了解它、参考它、利用它,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尤其在这个资讯混杂、教育选择多元的时代,一份公开、可查的数据,有时比道听途说更有底气。
2025年,你是否也在做人生方向的选择?
别盲从,但也别瞎撞。看看数据,听听人话,再走自己的路。
本文系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