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街头,一辆比亚迪汉与宝马5系并排停在红灯前,这样的场景在2025年已不再罕见。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常被贴上“低端”、“模仿”的标签,但这一印象正被彻底颠覆。2025年8月,比亚迪在欧盟市场份额达到1.3%,首次在海外市场超越特斯拉-1。
而在2021年,比亚迪刚进入欧洲市场时,单月销量还不足百辆-1。这种跨越式增长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数十年的厚积薄发。
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崛起,绝非偶然。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历史性转变-1。
销量见证实力飞跃
从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卡车下线时年产仅12辆,到2024年产量突破31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发展令人惊叹-1。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占据全球65%的市场份额,充分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全球影响力-1。
技术壁垒被彻底打破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品牌难以突破西方车企筑起的技术壁垒。而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车企通过电池、电机和电控构建了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1。以比亚迪为例,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通过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创新与CTP无模组设计,实现了“针刺不起火,不爆炸”,改写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1。
中国汽车能在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站稳脚跟,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
电池技术改写安全标准
比亚迪刀片电池获得了欧盟ECE R100.02安全认证,并在德国权威测评中被认为安全性超过奔驰EQA-1。这种通过严苛国际标准验证的技术,为中国汽车赢得了发达国家市场的入场券。
混动技术打破日系垄断
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通过电为主的全新架构,打破了日系车省油之王的垄断-1。这项技术实现了43.04%的热效率和97.5%的传动效率,亏电油耗低至3.8L/100km,综合续航超过1200公里-1。
电控系统实现效率领先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Sic碳化硅电控芯片提升了整车电驱效率,八合一电驱动系统体积缩小30%,噪音降至4分贝-1。这种垂直整合的技术护城河,让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拥有了真正的溢价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不仅限于纯电动领域,在混合动力、增程式技术和燃油车智能化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增程技术迎来质的飞跃
赛力斯发布的超级增程系统基于“赛翼(C2E)增程架构”与“RoboREX智能控制技术”赋能,拥有静谧无感、高集成、高效率三大行业领先优势-2。该系统可实现智能主动能量管理,综合油耗降低15%,噪音感知频次降低90%,实际效率更超过3.65kWh/L,热效率高达44.8%-2。
燃油车智能化开辟新赛道
即使在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一汽-大众全新一代速腾L上市首月仍创下33,289辆的销量成绩,环比增长86%,占据A+级燃油轿车同期市场份额50.6%-3。其搭载的IQ. 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历经超30万公里严苛验证,实现了高速领航、自主上下匝道等高阶功能,将纯电级的智能体验首次带入燃油车-3。
自研技术成为盈利关键
零跑汽车的成功印证了全栈自研的价值。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净利润达3000万元,毛利率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至14.1%,创历史新高-7。其业界首发的八合一电驱、率先量产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首个“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等一系列自研技术成果,成为其盈利的关键-7。
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产品出口,而是全产业链的本地化渗透。
海外建厂降低贸易壁垒
2023年,比亚迪在匈牙利塞格德建立了首个欧盟乘用车工厂,实现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整车关税成本-1。这一举措标志着比亚迪从单纯卖车转向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升级-1。
销售服务网络全面覆盖
如今,比亚迪在欧洲的门店已从最初的3家扩展到40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覆盖率高达92%-1。这种深耕本土市场的策略,使得中国汽车品牌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满足欧洲消费者的需求,建立起长期信任关系。
传统车企加速出海步伐
一汽-大众在2025年9月举行首批出口车辆下线仪式,550余辆新车整装待发,驶向远洋,将于11月份在中东上市-5。一汽-大众已明确将海外事业作为重要增长极,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出口领先者”-5。
在中国汽车出口量增长的同时,品牌高端化进程也在加速。
多层次品牌矩阵成型
比亚迪通过“技术筑基、品牌分层、全球拓展”构建高端化战略体系,通过三级品牌矩阵实现市场精准覆盖-4。其中,腾势品牌依托易三方、云辇等全球颠覆性专属技术,打造轿车、SUV、MPV全品类产品矩阵-4。
高端品牌突破价格天花板
方程豹定位个性化市场,依托领先技术打造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等专属技术,致力于用技术实现个性平权-4。而仰望更是依托全球首创的云辇-Z智能悬浮车身控制系统与易四方四电机技术,突破百万级市场-4。
高端品牌销量快速增长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高端品牌系列总销量达14.2万辆,同比增长69.9%,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4。这表明中国汽车品牌在高端市场已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
中国汽车能在欧洲市场获得认可,除了新能源技术领先外,传统制造工艺和智能化水平也功不可没。
安全工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以全新一代速腾L为例,虽然这是一款燃油车,但其遵循行业最严苛研发标准,车身超高强度钢占比超80%,热成型钢占比超28%-3。历经90km/h超高速碰撞测试与超900万公里极限路试验证,以扎实工艺铸就可靠的安全防护-3。
智能化成为另一张名片
全新速腾L的IQ. 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历经超30万公里严苛验证,实现了高速领航、自主上下匝道等高阶功能-3。智慧座舱深度融合大模型与8155芯片,支持多方言连续对话,将纯电级的智能语音体验首次带入燃油车-3。
智驾技术覆盖多元场景
上汽奥迪E5 Sportback搭载了奥迪与Momenta共同开发的行业首个“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方案,全面覆盖城市、高速与泊车场景,兼顾豪华质感与智能体验-6。
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成功,还在于其对汽车文化的尊重与融入。
投入巨资建设汽车文化设施
比亚迪宣布将投入50亿建设全球首批全地形专业赛车场,构建新能源时代的汽车文化-4。这种举措不仅推动了国内汽车文化发展,也在向全球展示中国汽车品牌对汽车文化的深刻理解。
汽车文化赋能品牌价值
通过参与和建设汽车文化,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改变过去单纯作为交通工具制造商的形象,逐步向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全球品牌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输出的跨越。
走在欧洲城市的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电动汽车穿梭不息。它们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而是科技、品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征。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汽车产业只用了短短十几年。下一步,随着AI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智能网联汽车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范式。
中国汽车产业已然驶出国内市场的避风港,在全球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正稳稳地把住自己的方向盘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