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话挑明:“学习不好”不是一个原因,而是一串可拆解的问题。按下面三步走——先诊断,再小步干预,最后用数据追踪——大多数孩子都能在 2–4 周出现可见改善。
不贴标签,只看事实。对照清单勾哪几项最像你家孩子(每项 0–2 分):
动机:不理解“为什么学”,目标模糊;做事靠催。
方法:读不进、记不住、写不出;不会拆题与复盘。
注意力/执行:坐不住、易分心、拖延,任务开始慢。
习惯:作业时间漂移、边写边玩、错题不归档。
情绪:害怕失败、考试焦虑、自我否定。
健康:睡眠<8–9h(小初)/<7–8h(高中),长期晚睡、近视疲劳。
学业缺口:某学科基础断层(如分数函数没懂就学导数)。
评分做法:总分最高的 2–3 项就是本周优先级;只改一个方向最容易见效。
固定学习窗:每日固定两段(如 19:00–20:30、21:00–21:30),其余时间不写作业,用来玩/运动/阅读。
番茄 + 起手式:每 25′ 学习 + 5′ 起身活动;每次开始先做“起手三步”:翻目标 → 列 3 个最小任务 → 设定计时。
手机白名单:学习时段手机进封禁盒/客厅充电;只能用白名单 App(词典、拍题、计时器)。
过程奖励:把“完成 2 个番茄 + 打卡”换成 20 分钟自由活动;奖励过程、不奖分数。
睡眠护栏:在校小初 21:30–22:00 上床,高中 22:30 前;周末不晚于平时 1 小时起床。
家长话术:
“本周你想让哪一科更不费劲?我们试 1 个小目标。”
“我只看你今天完成的 2 个番茄,分数先不谈。”
孩子动作:每周一张目标卡:1 个可量化目标 + 3 个行动(例如:英语读 2 篇、词汇复习 4 组、作文改 1 篇)。
语文/阅读:“定位—依据—表达”三步答题;用SQ3R(浏览→提问→阅读→复述→回顾)。
数学:错题按概念/审题/计算/策略四类贴标签;每题写“关键一步”。
英语:分级阅读 + 跟读 5′ + 复述 1′;作文用三段骨架(观点—理由—例子)+ 自检清单。
理化生:先画概念图/公式表→再做典题变式→最后实验/图像题。
家长话术:“先做 5 分钟‘起步任务’,做完再决定要不要继续。”
孩子动作:把大任务拆成**≤15 分钟颗粒**;每颗粒结束画勾,可视化进度。
家长话术:“这道题错得好,我们知道从哪补了;下次试另一条路。”
孩子动作:错题复盘卡:我以为… → 实际上… → 下次第一步做什么。
先做章节诊断(10–20 题);把同类错题集中做 3 天;回到教材例题再升专项题。
桌面三件事:只留课本/作业本/水;台灯 4000K 左右,椅子能靠背。
资料管理:每科 1 个活页夹:章节索引→课堂笔记→错题→周测。
周复盘 15′:周日晚一起看番茄数/错因分布,只挑前两类错因做下周目标。
家长角色:项目经理而非家教——盯时间与流程,不代写不越位。
小学:重阅读量与算术熟练度;每天 20–30 分钟课外阅读,口头复述;数学口算/单位换算打牢。
初中:重方法与错题闭环;函数/几何/语法建立结构化笔记;培养自测与计时习惯。
高中:重时间分配与套卷策略;每周 1–2 次小卷计时,按分值先易后难;作文/解答题建立得分句式。
持续注意力困难、作业极度拖延、组织能力差,影响日常功能;
情绪问题(长期低落/焦虑、拒学、躯体化);
睡眠问题(长期晚睡早起、严重打鼾/呼吸暂停);
视力/听力/阅读障碍可疑。
出现以上,请咨询学校心理老师/儿心/儿童保健或专业机构;先排健康,再谈学习。
D1(开局):做 10–15 题章节诊断,选出两类错因;设定每日固定学习窗。
D2:执行2×25′ 番茄,手机白名单生效;语文做一篇SQ3R,数学做错题卡×3。
D3:英语跟读 5′ + 复述 1′ ×2;数学关键一步写在题旁。
D4:小测 30′(一科),只看错因标签;晚间家长 5′ 复盘,不评分只看流程。
D5:把本周最难的 1 题口述解题思路给家长/同学(录音 1 分钟)。
D6:套一次小卷计时(30–45′);完成后先自改再对答案。
D7(复盘):统计番茄数、错因分布、最有效的方法 1 条,写到目标卡;决定下周只改一个小点。
先赞过程,再谈结果:“你今天自己开局了两个番茄,很棒。”
不比较、不威胁:比较只会打掉动机;用选择与后果代替威胁。
一致与可预期:规则少而硬(睡眠、手机、固定学习窗),全家一致执行。
起手三步卡:今天的目标→三个最小任务→计时开始(25′)。
错题复盘卡:题号|错因标签|关键一步|下次第一步|一题多解(选填)。
现在写下本周唯一目标(例如:数学“关键一步”写满 10 题)。
设定今天两个固定学习窗,手机进白名单。
晚上做5 分钟周前复盘:选出两类错因,明天按上面 D2 执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闻知坊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